仗劳勤学网

宗祠发展过程(宗祠文化的发展)

本篇目录:

桂林方氏祠堂何时建立

塘下方大宗祠位于义乌后宅街道塘下村,始建于宋,明代迁建于现址,清末毁于兵燹,同治六年(1867)始在原址重建,光绪廿二年(1896)建成。建筑主座坐北朝南,含三进两院的祠堂和右侧的花厅一座。

方氏宗祠为方村方氏宗族之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明代中期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于清代重修。

宗祠发展过程(宗祠文化的发展)-图1

年4月完成宗祠佛堂(暨内堂)封顶并举行落成庆典。

家庙乃是中国古代的官宦贵族建立供奉祖先的地方,一般是一个家族单独建立。一般而言,古人在每年节日都要对家庙进行祭祀。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莆田刺桐金紫方氏祠堂,便是建于唐末。

无锡惠山祠堂群的历史渊源

无锡史前文化距今已4000余年,有锡山先民施墩遗址。 它以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优美、古祠堂群密集分布为特色,是无锡老街坊风貌保存完好的唯一街区。200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惠山古镇祠堂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惠山古镇景区,位于中国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西部,占地面积5平方千米,核心区域面积09平方千米,其历史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建成的惠山寺,唐代和明清时期在寺旁建有园林、祠堂,形成惠山古镇。

宗祠发展过程(宗祠文化的发展)-图2

祠堂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惠山祠堂群自然亦就是世界现存最大的祠堂群了。

无锡历史文化遗产有:鸿山墓群、泰伯庙和墓、惠山镇祠堂、东林书院物则、昭嗣堂、天下第二泉庭园及石刻等等。鸿山墓群 鸿山墓群实际为春秋战国时期吴越贵族的罩搏棚墓葬群,对越文化及越国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锡惠公园(锡惠名胜区)是国家重点公园,又称锡惠景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惠山历史文化街区是无锡市级历史文化街区,惠山老街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惠山祠堂群是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惠山祠堂群内完整地保存着自唐代(公元8世纪)的华孝子祠至1949年在建中的秦周氏贞节祠为止,时间跨度长达1200余年的惠山祠堂群发生、发展过程的历史年轮。

宗祠发展过程(宗祠文化的发展)-图3

为什么明朝开始建造祠堂在民间兴起?

1、所以农村之所以会修建祠堂,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不忘根本,为了更好的铭记和祭拜自己的祖辈,而后来,修祠堂渐渐成了很多村子的一种习俗,也有了更多的用处。

2、最早由于发族尚不多,便先置祠于宅中,随着族丁的繁衍,便开始专门建起宗祠乃至支祠。祠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从民俗学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

3、“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

4、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莆田刺桐金紫方氏祠堂,便是建于唐末。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宗祠文化的发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的几点解答对大家有用,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欢迎各位老师在评论区讨论,给我留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