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劳勤学网

古代官方修史编撰过程(中国古代编修史书)

本篇目录:

明史的创作过程

《明史》是张廷玉写的。《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清朝入主中原后,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癸亥(十一日),御史赵继鼎奏请纂修《明史》(注:赵继鼎奏请纂修《明史》的记载,见于《清世祖实录》卷15,何冠彪《顺治朝〈明史〉编纂考》一文首揭此事。

古代官方修史编撰过程(中国古代编修史书)-图1

康熙二十年(1681年),黄虞稷乃以布衣入翰林院,食七品俸禄,就任《明史》纂修官。黄虞稷在明史馆,分纂《列传》和《艺文志》。

古代历史是怎么记录下来的?

1、是通过史官记录的。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类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

2、历史上的纪录大概可以分为三类,官史(既史官所作的官方纪录),私史(即民间有史学影响力的大家所著的私本,另部分可信度极高的散文诗歌也算),野史(三国演义之流的文学作品)另外勉强可以再加上一类:民间传说。

3、古代皇帝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史官记录。像假诏书一类比较特殊,一般外人很难知道。往往是事情败露后人才知道的。像胡亥的事就比较特殊了,看一下《史记》就会发现,传出来的可能性太大了。李斯与赵高本来就有矛盾。

古代官方修史编撰过程(中国古代编修史书)-图2

正史是如何编纂的

正史的写作要求正史并不是说哪天心血来潮想在记载历史就可以写的,而是要经过国家的授权修书的。例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虽然没有被选入二十四史,但是它是在官方的力量下修订的,所以也算正史。

所谓“正史”,通常是指古代经官方认定而具有国史性质的纪传体史书。它的系统编纂,虽与史官制度有着密切关系,但开始却并非这一制度的直接产物。因早期史官的记事之职,主要在于保存史料,而非撰史。

我国的正史基本上都是由皇家派官员记录、书写、编订,国家往往会设立史官来记录朝堂发生的事情,君王、贵族、大臣的生平。写正史的作者有:司马迁、班固、范晔、房玄龄、欧阳修。

学案体的编纂方法(不确定)这是我在一则文章中看到的,我本人对学案体不是很了解,只知道是种特殊编纂形式,你可以查阅下,看看正史艺文志的编纂有没有这种共性。

古代官方修史编撰过程(中国古代编修史书)-图3

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中国古代修史路径的变化

自唐修《晋书》开始,中国古代正史的修撰方式发生的变化:由史官个人修史变成了国家组织编撰史书。

它从班固断代为史开端,中经唐代官修正史的型塑,最后形成了易代修史的规制和传统。在发展过程中,它呈现出三种趋向,即从私修走向官修、从个人修史走向集体修史、从追求成一家之言到突出皇权正统。

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史书编纂一般有两条途径,一为官修,一为私撰。而官修史书则主要通过设馆修史来完成。由此,史馆就成了中国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对史馆的研究也就成了史学史、制度史研究的课题之一。

远古时代,人们经常沿着动物的足迹或是最省力的路径即别人走过的路来行走,结果被经常践踏的地方就成为小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泾逐渐发展,成为一般的道路。

史籍目录是史籍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史籍目录卞要沿着两条轨迹向前发展:一是正史艺文志方向,一是综合性藏书目录方向。方向虽然不一,史籍类目日益丰富则是非常明显的共同规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古代编修史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的几点解答对大家有用,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欢迎各位老师在评论区讨论,给我留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