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劳勤学网

颐和园的建筑过程(颐和园的建筑构造)

本篇目录:

北京颐和园的构造是怎样的?

颐和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有声有色。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全园占地009平方公里(其中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区面积是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与圆明园毗邻。

颐和园的建筑过程(颐和园的建筑构造)-图1

颐和园的构造 仁寿殿后的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是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 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层次分明的中轴线。

颐和园的设计运用散点透视手法,取得建筑全而齐,不显杂乱;景物广布,不显分散的效果。颐和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是依照原有的瓮山和西湖修建的。有山有水这便是颐和园最初的山水地形。

为什么将颐和园的历史概括为“三建”“两毁”的历史

1、“三建”指1750年、1888年、1902年的三次大修建,“两毁”指1860年、1900年两次帝国主义的破坏。颐和园的历史,是中幽近代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供参考。

2、便利的交通条件与晚清的修缮改造,为日后颐和园对公众开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1914年,京都市政公所开始对市内的皇产、苑囿进行改造,将它们陆续开放为公园,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颐和园的建筑过程(颐和园的建筑构造)-图2

3、清朝道光年后,由于国力衰弱,宣布撤三山陈设,清漪园逐渐荒废。由于经费有限,乃集中财力修复前山建筑群,并在昆明湖四周加筑围墙,改名颐和园,成为离宫。

颐和园建造时间和历时

颐和园始建于清乾隆帝十五年(公元1750年),历时15年竣工,是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 静宜园、玉泉山 静明园、万寿山 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帝十五年(1750),历时15年竣工,是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侵略军焚毁。

北京颐和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

颐和园的建筑过程(颐和园的建筑构造)-图3

颐和园前身名叫什么呢?这个建筑是怎么修建成功的呢?

颐和园(Summer Palace)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清漪园,为三山五园(三山是指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

是乾隆为了给母亲(清世宗孝圣宪皇后)庆贺寿辰而兴建的。颐和园前身为“清漪园”,1750年乾隆皇帝动用448万两白银建成。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光绪帝重建,改称颐和园。

颐和园,北京市古代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大火烧毁。1884年至1895年,为慈禧太后退居休养,以光绪帝名义下令重建清漪园。

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前身清漪园,颐和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4400亩),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颐和园的建筑构造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的几点解答对大家有用,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欢迎各位老师在评论区讨论,给我留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